北京COOL青年:雨雪“冰”纷,何以成“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与“解冻”之道

2024-02-26 阅读次数:80次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通讯、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均会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例如,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自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冰灾,共有超过80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29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亿元。自今1月底开始,我国湖北、湖南、武汉、安徽等再次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湖北省武汉市汉口站仅25日一天的高铁退票数量达到5万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出行本文通过问答的形式,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原因进行了梳理,也提出了防治策略建议

1、 什么是低温雨雪冰冻气象?

降雪或降雨后遇低温形成的积雪、结冰现象称为低温雨雪冰冻气象日平均气温≤2℃,且有低温雨雪冰冻发生时,该日可记为一个低温雨雪冰冻日。

2、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等级如何划分?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等级各地划分标准不同。以河南省为例,该气象等级依据低温雨雪冰冻气象指数可划分为IV()III()II()I(特重)四个级别。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越低,降水量、雪深和持续日数越大,低温雨雪冰冻气象指数越大,灾害气象等级越重。

3、 低温雨雪冰冻的危害有哪些?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通讯、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均会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例如,道路积冰引发交通事故,高铁接触网积冰导致列车无法正常行驶,机场跑道积冰使得飞机无法正常起飞和降落,电网积冰引发冰闪、断线甚至倒塔,大棚及屋顶积冰引起结构垮塌等等。

4、 我国今年春运期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主要是由什么导致的?

2024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主要由冻雨和积雪融化再冻结所导致,如图1所示。一般而言,除了暴雪和连续的大雪气象条件外,积雪密度小且与结合面之间的结合强度低,易清除而不会造成严重灾害。相比之下,积冰密度大、结合强度高,难清除而易引发严重冰冻灾害。

1708907481185180.jpeg 

1 2024年春运期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主要形成机制

5、 冻雨现象如何形成的?

冻雨是指温度在0℃以下的雨水,亦称为过冷雨滴,冻雨与物体表面接触时会直接发生结冰现象。冻雨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降水现象,其形成机制如图2所示。

1708907504792559.jpeg

2 冻雨的主要形成机制示意图

6、 为何冻雨形成的冰冻灾害影响更大?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冰冻灾害,冻雨形成的积冰现象具有范围广、速度快、附着强度高且往往伴随着大风的特点,一般的除冰措施无法跟上积冰速度。

7、 为何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常发生于晚冬和早春期间?

在晚冬和早春期间,气温通常较低,湿度较高,易出现降雪、降雨等天气现象。此外,由于季节交替,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空气交汇频繁,易形成大规模的雨雪天气,导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

8、 为何我国南方比北方更容易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降雪后不易形成持续的冰冻。南方冬季气候温和少雨,地势相对平坦,山脉较少,缺乏阻挡冷空气的天然屏障。当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交汇时,导致气温骤降,极易形成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9、 常用的防除冰技术有哪些?

常用的防除冰技术主要包括机械除冰、化学除冰、热力除冰以及被动防冰

机械除冰技术主要通过力的方式将冰雪从表面清除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效果好,但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化学除冰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盐类、糖类来降低冰的熔点,使其变成液体。这种方法适用于道路除冰和车辆除冰,除冰速率慢且需要注意剂量的控制

热力除冰技术主要通过热的方式将冰雪从表面清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除冰方法,效果较好,但可能会增加能源消耗

被动防冰技术是通过构建具有防冰功能表面以达到阻止/延迟水滴结冰和降低冰层粘附力的目的。被动防冰技术的难点在于获得稳定高效的防冰表面,目前主要应用形式为超疏水功能涂层。

10、 为何超疏水材料的防冰应用效果不理想?

超疏水材料表面具有微纳米级的凹凸结构以及低表面自由能,使得水滴在表面接触角超过150度,很难停留,且其与表面接触面积较小,热传递效率低,如图3a所示。上述特性一方面延缓了水滴的结冰过程,另一方面降低了冰与表面之间的粘附力。因此,超疏水表面具有一定的延缓水滴凝固将液态水滴迅速滚落的效果。但当超疏水表面暴露在应用环境中时,环境中的灰尘颗粒物等易沉积在其微结构中,破坏结构特征从而引发表面失效,如图3b)所示。

1708907528822160.jpeg

3 超疏水材料防冰机制及表面失效示意图

实际上,即便在清洁环境中,过冷水滴撞击在超疏水表面上时,液滴会发生迅速铺展和凝固,因此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薄冰,破坏结构特征从而引发表面失效,如图3c)所示。此外,超疏水表面具有微小凸起结构往往与铺展的冰膜相互交叉、紧密结合,这会让力学除冰变得比普通表面的结冰更加困难。因此,从原理上讲,任何化学类材料与加工技术制备的超疏水表面,都很难在冻雨类场景中起到防除冰的预期效果。

11、 超疏水材料在防冰方面的应用有何局限?

如图4所示,当超疏水表面在表面温度为0℃以上的时候,可以有效促进水滴滚离表面,具有良好的自清洁功能和防冰效果,属于有效防冰区I;当表面温度0℃以下的时候,如果液滴滚离表面的时间小于其凝固的时间,是对防冰有效的,属于有效防冰区II;反之,如果液滴滚离表面的时间大于其凝固时间,会在表面上积冰,属于无效防冰区。

1708907579170883.png

4 超疏水材料表面防冰效果分区图

12、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手段有哪些?

Ø 加强预警和监测:建立健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预警和监测体系例如,加强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重点路段/设施/线路等区域设置高精度的结冰探测器,实时发布预警信息。

Ø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例如,在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重点路段处加装顶盖,或增加热泵加热装置使其表面温度维持在0℃以上,提高其防除冰能力,保证交通畅通。

Ø 推广防灾减灾技术:积极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如使用耐寒抗冻的建筑材料、研发高效的除雪除冰设备等。此外,开展相关技术的培训活动建立反馈机制,以便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Ø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提前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应对措施。例如,提前疏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预警区域的车辆和人群,减少受灾群体。

Ø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册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Ø ⑥注重基础研究:冻雨导致高铁故障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铁路接触网覆冰导电不良、道岔结冰转换不灵活、线路积雪列车降速运行,但根本问题是对结霜结冰机理的研究不足;建议从根本上厘清冻雨相关的诸多结霜结冰问题,以开发和优化新型防除冰技术及冰的预测探测技术。

综上所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问题成因复杂,与各自工程场景的气象、表界面物性参数等密切相关尽管各行业在防冰防霜新技术及新材料方面已有诸多科研立项,且已取得诸多成果,但行业上存在“超疏水表面等于防霜防冰表面”等认知误区,以及面对冰雪成灾后交通运载领域“人工除冰扫雪”类被动无奈的窘迫现状。为避免今年春运期间冻雨这一极端气候成灾的反复再现,建议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结霜结冰相关应用基础研究更加重视。


撰稿:张龙  北京制冷学会会员、北京理工大学结霜实验室特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审核:宋孟杰 北京制冷学会理事、北京理工大学结霜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王晓童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