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北京制冷学会成功举办新质生产力下零碳冷链物流技术研讨会

2025-05-08 阅读次数:45次

4月23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与北京制冷学会联合主办的“新质生产力下零碳冷链物流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成功举办。会议由北京制冷学会常务理事、学术、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主持。

图片

开幕式上,张信荣教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欢迎。他在致辞中提到,实现冷链物流的“零碳化”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突破点之一,亟需产学研各界携手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切实推动冷链行业的绿色变革。因此,特别邀请学会会员单位福建雪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席本次研讨会,共同探讨碳中和背景下冷链物流领域的零碳破局思路。雪人集团拥有国内顶尖的科研团队,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提供安全、高效、天然、环保的“低碳节能”产品,是冷链物流行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及全球知名的压缩机制造商,是一流民营企业的领军者。

图片

本次会议围绕天然工质制冷技术创新、冷链装备低碳化升级以及系统零碳解决方案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探索绿色冷链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邀请了3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

图片

日本工程院院士、同志社大学能源转换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磁流体大会主席山口博司教授以《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chilling and freezing》为题,系统分析了二氧化碳、氨等天然工质在在工业制冷、商用设备及家用场景的适用性,分享了团队在天然工质天然冷源蓄冷技术与装备方面的研究成果,其团队研发的二氧化碳旋风式制冷系统(CO2 Cyclone refrigeration system)通过优化跨临界循环,在超低温医疗存储、液氮冷却、食品冷冻干燥及冷链运输中实现能效大幅提升,目前已投入应用。

图片

北京制冷学会监事、冷链食品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刘升研究员围绕《绿色制冷技术在果蔬冷链配送中的应用》展开报告,聚焦冷链“最后一公里”“断链”难题,提出丙烷制冷、半导体温控与相变蓄冷技术的解决方案,现场展示的电子冷藏配送箱及相变蓄冷保温箱通过绝热材料与多温区设计,显著降低了末端配送能耗,目前已在生鲜物流企业试点。

图片

雪人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长江高级工程师在《冷链项目制冷系统设计与零碳解决方案》报告中,结合冷库结构、制冷剂选型及能源管理,从能源替代、能效提升、工质替代、循环优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冷库分级降碳方案,为零碳冷链系统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天然制冷剂热力学循环优化、冷库余热回收、冷链装备经济性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一致认为:天然制冷剂规模化应用已成为制冷行业低碳转型的核心路径,需通过政企协同加速突破二氧化碳跨临界系统等关键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零碳冷链技术体系。

本次会议聚焦天然制冷剂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路径,为绿色制冷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通过冷链低碳化实践的探索,有力助推了冷链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最后,张信荣教授呼吁青年学者加强基础研究与工程转化的衔接,为推动制冷学科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打印文章】